从波提切利到凡·高:52件油画讲述400年欧洲美术史
2023.05.26 6 0

上海博物馆首度联手英国国家美术馆,推出“从波提切利到凡·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展览共展出52件油画作品,涵盖了波提切利、拉斐尔、提香、戈塞特、卡拉瓦乔、伦勃朗、克劳德、康斯太布尔、塞尚、马奈、莫奈以及凡·高等50位欧洲艺术巨匠的经典作品。这场堪称经典的跨越了400多年的艺术巡礼汇聚了英国国家美术馆的馆藏精华。展览呈现了从文艺复兴时期至19世纪末期的艺术发展脉络,可以说是一部浓缩的欧洲美术简史。
波提切利和15世纪意大利绘画
本板块展示了15世纪意大利绘画全盛时期的两个截然不同的流派。以乔瓦尼·贝利尼为代表的威尼斯画派的艺术家们崇尚自然主义,善用色彩,汲取欧洲北方艺术的经验并付诸创作。在湿壁画(一种使用快干蛋彩画颜料在灰泥上进行创作的墙壁绘画)盛行的意大利中部,线条和结构为艺术家们所看重,特别是在佛罗伦萨,出现了波提切利这位在当时备受赞誉的画家。

展览现场(图片来源:上海博物馆)
这一时期,新的创作主题和艺术风格也开始萌芽。一批被称为人文主义者的思想家试图恢复古典传统,认为这才是理想化生活和艺术的典范。这场被称为“文艺复兴”的自我觉醒运动预示着古典艺术与文化的再次兴盛。15世纪的意大利艺术家回顾了古罗马艺术和文学,开始为那些有文化的赞助人描绘古典神像、创作栩栩如生的肖像画以及重现一些古代历史和神话场景。
近距离观察梅西那的《书房中的圣哲罗姆》、贝利尼的《圣母子》和波提切利的《圣泽诺比乌斯的三个奇迹》等名作,可以感受当时不同流派画作的差异与特点。
拉斐尔和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
16世纪初期,意大利经历了接连起伏的战争。然而,正是在这一极其动荡的时期,文艺复兴盛期中和谐、精准且与古典平衡的艺术才得以形成。“文艺复兴”在法语中意为“重生”,指对古希腊和古罗马艺术、建筑和文学的再度发现和兴趣重燃。艺术家们通过数学来掌握线性透视法,熟悉解剖学以求准确表现人体,研究古典艺术和文学以获得灵感。

提香 《女子肖像(达尔马提亚女人)》 英国国家美术馆藏 (图片来源:上海博物馆)
欣赏拉斐尔的《圣母子与施洗者圣约翰(加瓦圣母)》、提香的《女子肖像》、柯勒乔的《维纳斯、墨丘利与丘比特(爱的教育)》等,能从中感受古典主义在画家笔下的“神圣力量和重生”。
卡拉瓦乔和意大利及西班牙的巴洛克绘画
巴洛克时期的绘画以动态的构图、生动的色彩和强烈的情感表达为特点。意大利巴洛克代表画家卡拉瓦乔和阿尼巴尔·卡拉奇都从现实世界中寻求艺术灵感。卡拉奇试图将自然理想化,在古典时期和文艺复兴盛期经典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创作;而卡拉瓦乔则引入了一种激进的新风格,呈现强有力的自然主义人物形象,并擅长运用戏剧化的光线,使人物具有强烈的身体存在感。这种崭新的“卡拉瓦乔式”风格在当时引起很大的反响,并很快在欧洲传播开来。

展览现场(图片来源:上海博物馆)
在《被蜥蜴咬伤的男孩》这幅作品中,卡拉瓦乔成功捕捉到了被蜥蜴突然咬到后男孩一瞬间的表情和动作,画面极为生动,能让观众直接感受到男孩的痛苦和惊讶,并将其演变成一个生动的故事。这便是卡拉瓦乔在艺术中的革新,这对欧洲艺术家产生了持久影响。
伦勃朗和17世纪欧洲北方绘画
伦勃朗和凡·代克是17世纪欧洲北部的杰出画家。凡·代克擅长描绘丝绸和缎子,对贵族服饰丰富多彩的颜色和织物的质地很感兴趣。相较之下,伦勃朗更偏好探索不同绘画媒介带来的可能性。他常用层次丰富的光线、阴影和纹理来描绘人物面部,最常描绘的便是他自己的面部。细细欣赏凡·代克的双人肖像画《约翰·斯图亚特勋爵与其兄弟伯纳德·斯图亚特勋爵》及伦勃朗的《63岁的自画像》,两人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可从这两幅作品中窥见一斑。

展览现场(图片来源:上海博物馆)
荷兰“黄金时代”的典型艺术形式类似于扬·斯汀和彼得·德·霍赫常描绘的家庭生活场景。同时,这个时期也诞生了许多伟大的风景画家和海景画家。
卡纳莱托和18世纪欧洲绘画
18世纪是欧洲的“壮游”(grandtour)时代,这时期富裕的年轻人开始游历整个欧洲,他们时常研究过去的艺术,并委托艺术家创作全新作品,庞贝奥·吉罗拉莫·巴托尼的肖像画、克劳德·约瑟夫·韦尔内和卡纳莱托亦真亦幻的风景画都在这一时期诞生。

戈雅 《多娜·伊莎贝尔·德·波赛尔》 英国国家美术馆藏 (图片来源:上海博物馆)
凡·高和印象派绘画
印象派是指19世纪末在巴黎活动的一个松散的艺术家群体。印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为马奈、塞尚、雷诺阿和莫奈等。他们在创作中通常采用明亮的色彩,强调光影变化效果,并经常关注现代生活中的非传统题材。在摄影技术出现期间,他们的作画模式类似于相机拍摄的“快照”。印象派画家通常在户外作画,直接面对主题进行创作,记录自己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即时而自然的感受。

塞尚 《画室中的火炉》 英国国家美术馆藏 (图片来源:上海博物馆)
高更和凡·高的友谊非常浓烈,他们是当今最受欢迎的后印象派画家,尽管他们在世时都没有受到赏识。高更非常仰慕塞尚,试图在自己的作品中模仿其极具结构性的技法。而凡·高对色彩的运用及其生动活泼的笔触,展现出一种强烈的自然活力和艺术家独特的个性特色。

高更 《窗前果盆和啤酒杯》 英国国家美术馆藏 (图片来源:上海博物馆)
为满足观众的多元需求,展览配有多种形式的展厅导览,并附加数字展览和艺术影像导赏活动。英国国家美术馆馆藏经典名作在这场展览里大放光彩,讲述艺术家眼中的美学世界与哲学思考。畅游展览,观众能与艺术大师进行跨时空的对话,体验非凡的艺术之旅。
本文节选自《中国美术馆》2023年第1期
《从波提切利走向凡·高》

《中国美术馆》2023年第1期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川公网安备510106020013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