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徐悲鸿先生的马,生动形象,让人印象印刻
2022.08.18 115 0
徐悲鸿(1895年—1953年),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人,中国近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自幼从父学习中国画,后留学日本、法国,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
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他在绘画创作上,提倡“尽精微,致广大”,主张现实主义。在继承传统上尤为推崇任伯年,主张中国画“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可采入者融之”。他的画融合古今中外技法于一体,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
在徐悲鸿作品中,以马为题材的作品占据了很大比重,数量最多,主要是用写意的方法塑造马的形态。他在继承前人画马基础之上,将西方绘画技法融入写意马之中,形成了一套极具特色、系统的写意画马方法,从而开创了中国画马新天地,因此有“悲鸿马”一说。以中国马画艺术历史发展的视角来看,“悲鸿马”突破古代传统画马技法,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首先是拟人化特征明显。他的马着重表现马的性格和神气,或有奔驰千里的气概,或有桀骜不驯的性格,显得威武雄健。他通过画马表现自己坚强的个性、抒发自己奔放的情感,并感染和激发人们积极向上、奋发有为。
其次是西画技法与传统写意画的融合。西画与传统工笔马融合,郎世宁是第一人,而西画与写意画的融合,徐悲鸿先生是第一人。用西方绘画中的写实技法、解剖学、透视学等来造型马的形态,比传统画马更接近真实性,在构图上改变了传统画马的散点透视,引入焦点透视,从而给人一种新的观感体验,这在中国美术史上是没有的,这是他的创造。
再其次是他独创一套极具特色的笔墨表现技巧。传统绘画一般是先勾线后渲染,他画马不画轮廓,把没骨和勾勒结合运用的恰到好处,这一颠覆传统的画马新技法应该是受到任伯年写意画的启发。而把线当作面,把素描线作为主体来表现,则是他最具个人特色的创新。在部位表现上也有自己独到的理解:比如:长腿和笔直状的处理,给人一种坚定、力量的美感,焦墨刷出的鬃毛和尾巴给人果断、飘逸、厚重、威武、野性的美;而大鼻孔、大眼睛、窄脑门又使得他笔下的马更有灵气,特别是奔马,有呼之欲出,要跑出来的感觉。
最后是马的姿态更加丰富。很多姿态的马古人都没有画过,特别是奔马图,徐悲鸿的马昂扬、奔放、雄强,极具感召力,这是古人画马所鲜见的。除了奔马图之外,还有秋风立马、食草马、思战斗马、回头马等等,都是古代传统画马作品中极其少见的姿态,却都刻画的准确而生动。综上所述:他的马闻名于世也在情理之中。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