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相关理论以及提高记忆力的6个方法
2023.05.19 177 0
最近读了《牛津通识读本:记忆》,一本讲与记忆理论和记忆力相关的书籍,以下是主要内容概括和一些想法。

两个关键实验
19世纪晚期,艾宾浩斯通过自学无意义的音节组的方法,总结出一些记忆规律。一是记忆呈负指数规律变化,在学习材料后最初阶段,遗忘进展得很快,之后,遗忘速度会慢慢降下来。二是对于那些被遗忘的词汇,学习过的会比初学者更快地掌握它们,这证明了无意识认知的重要性,即虽然人已经无法有意识地想起那些丢失的法语词汇,但潜意识中仍然含有相关的记忆。

。
另一个关键人物是巴特利特,在20世纪上半叶,巴特利特认为艾宾浩斯利用无意义音节的实验不能很好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记忆,因为现实生活中记忆多半是记有意义的东西。巴特利特通过实验,提出了核心观点:人们会为自己观察到的事件赋予意义,这些意义会影响后续的记忆,也就是说记忆是客观事实和个人想法共同作用后的产物,例如不同人看同一部电影,体验会有差异,后续记忆也会有差异,人的记忆会受到价值观,目的,情感,心情,过往经历等一系列影响。
记忆的过程与分类
记忆过程可以分成编码(接收信息),存储,以及提取信息。

记忆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比如按照记忆时间分类可以分成感官记忆,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是被动的,后来理论被更进为主动的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按照记忆内容分类可以分成情景记忆(时间地点,内心情绪),语义记忆(概念)和程序记忆;此外像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这种有意识回忆,可以称为外显回忆,而像程序(机械化)记忆这种无意识回忆可以称为内隐记忆。
记忆处理的层次
记忆层次的深浅也是有分类的,克雷克和洛克哈特提出记忆的质量取决于我们在记忆编码那一刻信息处理的质量。“表面”层次仅仅处理记忆材料的物理特性,“较深”层次涉及记忆材料语音特性,“再深”层次涉及到记忆材料的语义(意义特性),一般而言,记忆层次越深入,记忆也就越深刻。

记忆的提取
记忆提取可以分为回忆与再认,如果像“你周五做了什么”这种不明确提示的回忆叫做自由回忆。而如果指向性更强如“周五晚上看完电影后你去哪了”这样的回忆称为线索回忆。再认是说信息呈现于眼前时,我们能够辨认出来。如“你看完电影后有没有去吃饭?”这样的问题。这三者在提取难度上是越来越简单的,自由回忆最难提取,再认最容易。

此外记忆的提取过程还需要编码时的相似性,接收信息和提取信息时环境和心情越相似,记忆就越容易被回忆起来,这种情况对自由回忆更加明显,而对线索回忆和再认产生的效果并不稳定一致,这种现象被称为编码特定性原则。而这种现象也提示了我们,比如说你在准备一个考试,那么你在模拟考试的时候或者学习时候尽量模拟出考场环境,因为这样才能让你提取信息更加容易。
记忆的偏差与遗忘
人为什么会遗忘(出现记忆偏差)呢,原因有两种说法。一是说记忆随着时间会自然消散,二是说随着新信息的接收,记忆会发生混乱,一些实验说明记忆混乱可能是对遗忘影响更强的因素。比如如果你一生只看过一场球赛,就会对这场球赛印象深刻,但倘若你看了10场,那么你对这些比赛尤其是单场就会更加模糊。

而由于记忆偏差现象过于常见,甚至在一些信息的暗示下人的记忆还会被可以误导,所以很多时候目击者证词的在记忆上的真伪也是很多人研究的对象。
大脑中负责记忆的重要部分以及失忆
大脑中的海马体类似于“印刷机”,对记忆进行分类和整合,也就是生产长期记忆。大脑中的另一部分大脑皮层则起到了类似于“图书馆”的作用,用来存储记忆。当大脑的一些关于记忆的部分受到损伤后,人就会出现失忆现象。此外,即使大脑不损伤,一些心理因素也可能导致失忆。
记忆的发展
实验表明,外显记忆和元记忆(对记忆过程本身的理解和管理)是随着人的成长而逐渐成长的。内隐记忆(无意识记忆)则在三岁就已经发展完全了。
生活中也经常会有一种“老年人记忆力更差”的普遍认识。实际上这也是分类别的。工作记忆(强调主动参与的短时记忆,需要认知能力)由于认知能力的下滑而下滑,外显长时记忆下滑,情景记忆也会下滑;老年人的短时记忆和内隐记忆基本不变化;而老年人的语义记忆甚至是提高的。

此外,人的大脑在人的一生中甚至都具有可塑性,有一定的生长和修复能力,换言之,人的智力和记忆是可以提升的,也需要去锻炼,才能更好地促进大脑的活动。
增强记忆的几个方法
从“硬件”上改造记忆力,需要进行“基因或神经改造”或“碳基、硅基成分联结”等生物性方法。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软件”和“方法”上入手来增强我们的记忆。
复述:可以提高我们对一件事物的短期记忆,但对长时记忆则没有效果,除非我们进行意义上的复述(把意义也复述出来),意义复述对长时记忆有一定影响。
拓展型提取:也叫间隔性提取(复述),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理论,在信息将被遗忘时进行复习(但是什么时间会遗忘呢?这还需要自身的经验)。
间隔学习(而不是密集突击):将整体拆成几部分去学习。比如我要学习一段内容我可以将它拆成两部分,3天前背一段,3天后背一段,这会比集中突击记忆效果更好。很多记忆实验的结果证明了间隔学习比集中学习效果更好。

赋予意义:意义对记忆有深刻的影响,很多人不容易记住人名(人名缺乏意义)就是意义作用的表现之一,我们可以采取一些记忆方法来赋予要被记忆的内容以意义,来增强我们的记忆。
心理图像:人对图像的记忆更加深刻,我们可以把接受信息转化为图像(这也是一些记忆术原理),从而加深记忆。
反思记忆:多检验自己的记忆效果,并反思改进。

记忆力完美就一定好吗?
能够“忘记”实际也是一件好事,曾经有过过目不忘,记忆力非常高的人,但他们却可能出现心理问题,忘记不了无用信息以至于无法正常生活,从另一角度来看也许“忘记”是对我们自身的一种保护。
整本书介绍
是一本关于记忆的比较全面的通识类科普书。文字风格严谨,但是比较冗长,有不少地方觉得信息密度低,甚至有时候一个比喻也会解释好几百字。如果对记忆相关知识有需要可以去当成一本科普书籍看。
杂想
记忆力可以说是智力衡量中一个很重要的标准了,后天怎样能较快速提高呢,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我的一个身份是教师,之前学习教育学的时候,常常说要把学习失败原因归到可控因素上(不包括智力),那么智力随着科学理论的发展会不会成为一个可控因素呢?这让人期待。

以上就是本期全部内容,如果你喜欢这个文章,可以为它点赞,如果你有什么想法,欢迎在评论区评论,如果你觉得有用,也可以分享给你的家人或朋友。
关注我,获得更多优质读书笔记。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川公网安备510106020013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