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 《聪明的投资者》
2023.04.21 8 0
关于投资者定义
格雷厄姆将投资者总结为两类:防御型与进取型。
防御型投资者有两大目标:避免重大错误与重大亏损、轻松自由。
进取型投资者总结一句话就是注重“安全边际”。使用以下三种策略:购买相对不受市场追捧的大公司股票、买进被严重低估的便宜货股票、从特殊情况或“破产债务重组”的股票中获利。这就是格雷厄姆投资的真谛:逆向投资。
个人心得
我理解的防御型投资者,可以理解为不愿意参与股票市场投资,或者还没有建立一套有效框架的投资者。
不愿意参与股票市场投资的人,本身是对波动极其厌恶。也有可能在认知中,了解到有更为重要的赚钱途径而放弃股票投资。
另一部分没有建立有效框架的投资者,很容易受外部环境干扰。比如容易在市场上涨时追涨,在市场下跌时割肉。而且在股票市场中经常心惊胆战,时刻担心亏损。
所以格雷厄姆对这类投资者制定的一大目标就是别放错,别亏损。要么不参与股票市场,参与了就要深入学习,建立投资框架。
而且要在投资时找到其中的乐趣,这乐趣不仅仅是赚钱的乐趣,还有精神上与身体上的乐趣(参见我的另外一篇文章:投资是实现人生综合回报最大化)。最好的投资方式就是巴菲特所说的:“跳着踢踏舞去上班”。
进取型投资者,就是已经掌握了一套成熟的投资框架,能轻松做到逆向投资。
这说得轻松,做起来可难了。这不仅要求投资者能在市场波动中做到心如止水,还要求投资者能找到不受市场追捧的好公司,在此基础上还能对股票进行准确的估值。甚至能找出因特殊情况被打压或者破产重组的公司。
也就是投资者不但心态要好,还能对市场中的某一些公司了如指掌。这没有个几年深入学习,深入研究,深入思考,甚至是多次去公司调研是几乎无法达到这个要求的。
进取型投资者是每一个参与股票投资人的终极目标,就像最高层级的武林秘籍,即使告知了方法,也需要不断精进,不断实践。可以说大部分投资者是很难达到这个要求的,毕竟不是每一位投资者都热爱投资,都源于花费大把的精力在其中。
总之,要认清自己所处的地位,才能为自己的投资制定目标。在投资中最忌讳的是盲目自大,因为这会让自己犯重大错误,造成重大损失。我们在投资中如何谦虚谨慎都不为过,但千万别自大,千万别自大,千万别自大。
关于投资收益率
“投资者的目标收益率,不是与其承受的风险成正比,而是由投资者乐于且能够为这项事业付出的智慧成正比。图省事且看重安全性的消极投资者,理应得到最低的收益率。而那些精明且富有经验的投资者,由于他们付出了最大的智慧,理应得到最大的回报。”
个人心得
我们往往说高收益必将承受高风险,高风险可能带来高收益。这句话看上去正确,但真的是杀人于无形。这句话指引大家要想获得高收益,就要去挑战高风险的投资。
而书中给出了这一句解释,能让投资者避开高风险这个坑,走上正确的道路。
真正要获得高收益,不是去承担高风险,而是要比别人花费更多的精力,进行更多地思考,获得更丰富的经验。简单来说就是让自己从普通投资者中脱颖而出,变得不那么普通。
投资没有捷径,要想获得高收益,就要比别人多花时间与精力在学习研究上。用谦和屋的话说,就是平均每天在投资中的时间不能低于4个小时,最好达到8个小时,而且这个时间是连续的长时间片,不是那种地铁公交、上厕所这类碎片化时间,是要能安静独处而不被打扰的深度学习时间。
要想获得高收益,更要比普通投资者进行更深度地思考。对所学内容的再消化,吸收成为自己的内容。也要通过学习进行独立思考,避免人云亦云,不被市场与外部环境牵着鼻子走。能坚持自己所理解与掌握的投资框架,只投资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产品。同时不断拓展自己的能力圈,无论市场是涨还是跌,都能找到相应的产品获取收益。
要想获得高收益,还要不断丰富自己的投资经验。这不是只通过读书、通过思考能收获的,而是要投入真金白银,经历市场打磨而获得的。纸上谈兵永远无法体验真正战场上厮杀的残酷,作为投资者必须要亲自下场,拿着自己辛苦赚来的真金白银去磨砺,去感受人性的贪婪与恐惧,在经历几次牛熊周期后让自己变成一个成熟的投资者。
总之,收益率不是决定于承受多少风险,而在于个人付出的多少。
关于投资与投机
“以预测为基础,并强调择时交易的投资方式,就是投机”。作为普通投资者,根据某一个信号赶紧出售股票,大家同是普通人,那谁会去买呢?牌桌上面到底谁才是今晚被吃的那一个呢?对于投机者来说,择时就是想迅速获得收益。但这样很可能买在低点,卖在中间点,又会在更高点买入。同时错过股息收益,得不偿失。
“投机者对市场的主要兴趣点是预测市场的波动,并从中获利。投资者对市场的主要兴趣点是合适的价格买入并持有股票。市场波动对投资者与投机者的重要性,是完全不同的。”
“市场下跌时,投资者会理智地做出购买决策;市场出现高价时,投资者必然会停止购买,而且可能还会做出卖出决策。而市场下跌时,投机者会恐慌而做出卖出决策;市场上涨时投机者又会兴奋并迫不及待地买入。”
“市场行情给投资者与投机者都提供了便利,只是投资者要么利用市场行情,要么不去管他。而投机者期待市场行情,并不断想要预测行情来赚钱。所以可以看到,一位真正的投资者很少被迫卖出手中的标的,绝大多数时间里他都不会理会当前的价格。而投机者时时刻刻关注市场的变化,被迫卖出与兴奋买入并存。”
个人心得
格雷厄姆在面对投资市场时,将他形容成市场先生。这位先生性情极其不稳定,很容易乐观过头,也很容易悲观透顶。
投机者最喜欢的是研究市场先生的日常,希望找到市场先生性情变化的原因,并通过预测市场先生性情的变化而获得收益。
投资者却相反,他们不关心市场先生平时到底是愤怒还是高兴,是乐观还是悲观。只会在市场先生表现得及其失落或者及其兴奋时,也就是他当时的性格已经严重影响周边居民时,才会与市场先生做交易。
而市场先生有一个特别大的优点,就是无论他多么兴奋或者多么愤怒,都能与投资者进行交易,而不会简单拒绝。市场中无时无刻不有人出价卖出自己手中的产品,另一方面,无论市场涨多高时总有人会出高价收购你手中的股票。
用彼得林奇在他的《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中写道:“投资与赌博的区别是看参与者的技巧,投入的程度以及事业心,看能否获得长期收益”。投资者善于利用技巧来抓住市场先生短暂的极端性格变化,而投机者往往被市场先生玩弄于鼓掌之间,最终性格也会与市场先生同步。
总之,在市场中,不要花费太多精力去预测未来市场走向如何,而是要深入研究投资的产品,找到能够长期成长、并能获得稳定现金流的好产品,再利用市场先生性格的特点获取收益。
关于公司估值
对于一家成长型企业,格雷厄姆给出了公司价值的估算公式:价值=当期(正常)利润×(8.5+2×预期年增长率)。这里的预期年增长率应该是7至10年的预期。
预测未来的平均增长率,可以拿过去的数值做对比。为了避免公司某一年中的特殊费用影响公司利润(例如被罚款,或获取大笔多年前的应收款),从而造成利润大幅波动。在做回溯时,可以拿近三年平均数与十年前的三年平均数做对比,算出总增长率,再取一个十年均值。
比如《聪明的投资者》中,美国铝业1968-1970年平均利润相比1958-1960的平均利润增长了141%,计算下来十年中每年复合增长是9%。
这样就能较好地排除利润短期波动干扰,得到一个相对精确的值用于预测公司未来增长率。
个人心得
这个公式非常非常重要,依据这个公式基本就可以确定公司的实际价值,再依据当前价格就能判断公司的大致估值水平了。
当然公式虽然简单,但要深入到每一个参数,就没那么简单了。例如当期(正常)利润,这个在公司财报中确实能体现出来,但公司财报到底有多少的真实性,有没有优化会计科目来提高利润,这就需要投资者对这家公司与上下游进行深入调研,来自我判断了。
而‘预期年增长率’这个指标就更虚了,这就是在预测未来,而未来往往是不确定的。在2019年我国经济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时,谁也不会想到新冠疫情的到来。而这场灾难对大量的企业造成了相当负面的影响。导致例如航空、消费、医疗等等行业增长率大降,甚至负增长。有一些行业可能还因为疫情导致整个行业逻辑重构,根本无法用过去的数据来预测未来的增长率了。
这也就是为何对公司的估值既是技术也是艺术。技术是因为只用一个公式就能解决,艺术是因为公式中的参数有太多不确定性,太多个人主观判断。个人的主观判断又与投资对公司的熟悉程度相关,要熟悉一家公司,要么在这家公司工作多年,或者对公司深入研究多年,这都需要不断学习,不断花时间才行。
总之,只要与人类行为关系密切的领域,公式只能作为一个粗略的参考。公司是由人构成的,因此价值公式也只能算是一个粗略的参考。
公司价值的计算之所以是一门技术与艺术,就在于每一位投资者对公司中参数理解的不同,对参数数值设定的不同。当然,越成熟的投资者,数值的精确性更高,所以我们还是要努力进化,争取从普通投资者中变得不那么普通。
关于防御型投资者的要求
格雷厄姆对防御型投资者提出的七项选股要求:
1. 相当的规模,也就是蓝筹股
2. 足够强劲的财务状况
3. 至少在过去二十年内支付股息
4. 过去十年内没有负的利润
5. 十年内美每股收益率至少增长了1/3
6. 股价不高于净资产的1.5倍,即市净率要小于1.5
7. 过去三年内的平均市盈率不超过15倍
用上述方法来挑选便宜优质的股票。
第一条,适当的企业规模。《聪明的投资者》中给出的要求是年销售额不低于1亿美金。这里考虑通货膨胀与我国的实际情况,放在2023年的我国,对企业市值的要求是要达到30-50亿人民币。
第二条,足够强劲的财务状况。书中做了解释,即流动资产至少是流动负债的两倍。同时长期债务不应该超过流动资产净额,简单来说就是不能资不抵债。
第六条与第七条,适度的股价资产比。书中给出的建议是市盈率×市净率不应该超过22.5,即同时满足市盈率一般低于15,市净率一般低于1.5。当然两者都可以浮动,但乘积不要超过22.5。
个人心得
每每读了格雷厄姆相关的书籍与文章,都会体现出一个字:稳。格雷厄姆提出的所有指标都是告诉投资者,要选稳定、便宜的公司。这也是与他所生活的环境相关,毕竟他的黄金投资年龄与1929年开始的美国大萧条完美吻合。
大萧条时间,美国破产了无数个小公司,造成了大量的投资者血本无归,格雷厄姆也差一点破产。而大萧条时期,蓝筹股因为手中资金量较大,盈利较为稳定,相对来说要坚挺不少,因此蓝筹股的风险也相对要小很多。
对于防御型投资者,目标是避免重大亏损,而不是追求高收益率。即使出现例如大萧条这种超级金融危机,也不至于破产。因此在投资时,也就是要与格雷厄姆的追求一样:稳。而格雷厄姆给出了稳的七项具体要求,都是可量化的。
当然,如果完全参照格雷厄姆的这七项要求,不加以对企业的深入研究,很容易让投资者只关注一个行业-银行。中国的四大行银行,再加上几大股份制银行(招行、交行、兴业等),它们都是蓝筹股,都支付了多年的利息,都有增长,市净率与市盈率足够低,看上去确实满足要求。
但第二条-足够强劲的财务状况-就不一定了。银行主要业务是收集储蓄再贷款,贷款往往流向的是企业。而面向企业的贷款是会有坏账率的,对于我们这些非银行从业者来说,无法拿到银行贷款的流向。就算拿到了贷款流向,也没精力去研究每一个接受贷款的企业的情况(其中很多是非上市企业)。那银行到底是否有强劲的财务状况,这就不清楚了。
况且银行都是高杠杆率运行(存款对于银行来说是负债),少许的波动可能造成巨大的影响。银行的管理层又有坏账率等很多指标考核,那银行可能就会利用循环贷来保障企业不死,降低当前的坏账率。这又增加了非银行从业的投资者对银行财务了解的难度。
总之,格雷厄姆给出的是七项要求,而不是七项选股标准。满足要求的不一定是稳的企业,但稳的企业是要满足七项要求的。作为投资者,还是要对企业进行深度研究,确定自己的能力圈能覆盖对企业的认知,并能肯定企业满足这七项要求。
结语
过去只通过他人的文章,来了解格雷厄姆思想的大概内容,并未真正接触第一手的资料。而这一次,终于迈开了第一步,第一次阅读了《聪明的投资者》。
这本书干货实在是太多了,可以说整本书看下来,对我的冲击还是很大的。书中的很多内容虽然在网络上的帖子中早已被说过无数次,但这一次真正读到第一手资料时还是有相当大的收获。
只是,我目前水平大概也只能了解书本中的这些内容,还要待自身水平提高一些,再来第二次、第三次、直至第N次阅读,来慢慢吸取书中的精华。
所以我真不敢以读书心得来做文章标题,水平还达不到啊,只记录一个读书笔记,用于未来回顾吧。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川公网安备510106020013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