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丨读书是一辈子的事儿
2023.04.18 10 1
“为什么要读书”?这是一个可以让自己吓一跳的题目,可它就这么自然地从我脑子里蹦出来了,在这个冬日的午后,睡了几乎一整天,上厕所都没忘看书的周末。
一直都在说,所谓书香门第,就是读书是当然之事,而如何读好书才是真正的问题。祖上是饱学之士,后代必非鲁蛮之徒,这是一般的逻辑吧。村有书院,本非一般,学风之盛,自然可期。村有小学、初中,对于村民来说,或许不以为意,然对后世之影响,日日而盛。是故,村有筹谋之士、儒雅之士、饱学之士,有绘画之才、书法之才、说唱之才,这是村有文化的见证。没有读书,断不能如此;没有学校,断不能如此兴盛。
伢儿来世不识愁,懂事即知农事苦。挑着粪桶的农夫和背着书包的学郎之间的区别,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谁都分得清。父母常说,读书就能跳龙门,不会读书自然只能面朝黄土背朝天了。随口一句,就把无穷变化留给了读书,把无穷希望留给了读书,读书自然就高了。过年过节,大概是展示农村对读书崇拜的最好时期。大年三十,过年祭天,长辈主事,庄严肃穆,仪式程序,法度庄重,每每还要孩子汇报学习情况;初一上坟,在祖宗坟前又报告一遍,这是许下了十分庄严的承诺了,若不尽心尽责,怕是要天怒人怨,五雷轰顶的了。文脉就这样传了下来。
读书自然是苦的,所以叫“十年寒窗”。承受过种田的脏和累,读书的苦根本就算不了什么,导向自然就成形了。想当年,光脚踏雪去上学,火扫蚊虫夜自习,都成为快乐的回忆。读书的苦不在环境,大抵还是自我认知的压力和同学之间的比较上。学知识本就是探索,每天都会遇到难题,攻克是开心,难住即挫折。更苦的在于比较心,每个人都想比人强,就进入了丛林法则,进入了不尽的竞争与拼搏之中。
进入大学,就有了自主学习和被动学习的分水岭。对大多数学生而言,自主性的形成主要是在大学时期。可以发呆,可以逛街,可以谈情,也可以读书……这其中,读书应该是最自主的选择。天天拿了书包占图书馆位置的人,对人生是有期待的,对自我是有规划的,对读书也会形成习惯了。
樊登说,《读书是一辈子的事》。这个习惯一直延续,或增强,或减弱,波动着生活的节奏。把读书当乐趣,也有咸淡轻重。有了目标,持续性强;有了同伴,趣味儿高。有的读着欣喜,有的读着心烦,有的读会儿就放了,有的读完了不舍。读着读着,迟早把自己读明白了吧。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川公网安备510106020013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