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全诗赏析 蜀道难 全诗
2023.06.24 3 0
蜀道难 唐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文章目录:

一、蜀道难全诗赏析
蜀道难 李白全诗如下:
蜀道难

唐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册族。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州蚂弊。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李白(701年—762年12月物前),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北京大学教授李志敏评价:“李白之诗呼吸宇宙,出乎道;杜甫之诗德参天地,源于儒,皆至天人合一境界,故能出神入化。”《旧唐书》记载李白为山东人;《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二、蜀道难全诗解析
作品原文 噫吁嚱(yī xū xī)!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fú),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轿举前岁,不与秦塞(sài)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zhàn)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náo)欲度愁闭清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yíng)岩峦.
扪(mén)参(shēn)历井仰胁(xié)息,以手抚膺(yīng)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chán)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háo)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huī),砯(pīng)崖转(zhuǎn)石万壑(hè)雷. 古蜀道
其险也如此,嗟(jiē)尔远道之人胡为(wèi)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wéi),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fēi)亲,化为狼答烂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shǔn)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zī)嗟(jiē).[1]译文
唉呀呀,多么高峻伟岸!蜀道难行赛过攀上遥遥青天!蚕丛、鱼凫这两位古蜀国的帝王,他们建国的年代已多么邈远茫然.自从那时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秦蜀被
秦岭所阻从不沟通往返.长安西面太白山阻挡,峰峦起伏只剩一条飞鸟的路线蜿蜒曲折,一直爬上巍峨的峨嵋山巅.山崩地裂,埋葬了五位英雄壮士,这样以后高险
的山路和栈道才相互勾连.上有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下有激浪冲向天空纡回曲折的大川.善于高飞的黄鹄尚且无法飞过,即使猢狲要想翻过也愁于攀援.青泥
岭多么曲折绕着山峦盘旋,百步之内萦绕岩峦转九个弯弯.可以摸到参、井星叫人仰首屏息,用手抚胸不已徒来长叹.
西行的游子啊,请问你何时回
还?险山恶水,可怕的蜀道实在难以登攀!只看到古树丛中传出鸟儿阵阵悲号,雄雌相随飞翔在荒凉的山林之间.月夜听到的是杜鹃悲惨的啼声,令人愁思绵绵呵这
荒荡的空山!蜀道艰难啊,难于攀上遥遥青天,听后也会使人生愁,吓得脸色突变.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枯松老枝倒挂倚贴在绝壁之间.漩涡飞转瀑布飞
泻争相喧闹着;水石相击转动像万壑鸣雷一般.蜀道哇,竟是如此的艰难;唉呀呀你这个远方而来的客人,为了什么要来到这个地方?
剑阁那地方崇
峻巍峨高入云端,只要一人把守,千军万马也难攻占.驻守的官员若不是自己的亲信,就会变成叛乱者.早晚既要提心吊胆地躲避老虎,又要警觉防范长蛇的灾难.
豺狼虎豹磨牙吮血真叫人不安;毒蛇猛兽杀人如麻即令你胆寒.锦官城虽然说是快乐的所在;如此险恶还不如早早地把家还.蜀道太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侧身西
望令人不免感慨与长叹!
三、《蜀道难·李白》原文与赏析
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砅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蜀道难》为乐府古题。《乐府诗集》引《乐府解题》曰: “《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之阻。”按此所说铜梁、玉垒为二山名,在蜀之西南。梁刘孝威作此题,首二句即云“玉垒高无极,铜梁不可攀”。但梁简文帝同题诗,则是写三峡水道的。陈阴铿作此题,借汉王尊事泛写蜀中行路难,并由此发为“蜀道难如此,功名讵可攀”的感慨。唐初张文琮作此题,是写蜀东北梁山道路之险,结尾二句发为“揽辔独长息,方知斯路难”的叹息。李白作此题,则是写由秦入蜀经太白山、青泥岭和剑门关道路之艰险和蜀中重镇锦城(即成都)社会之险恶,劝人勿入蜀、勿居蜀。可见各家所写“蜀道”,具体对象并不一致。
对于李白此诗之作意,历来说法不一,每一说法都摆出一些证据。有说是为斥严武(曾任东西两川节度使兼成都尹)镇蜀慢倨不礼而作的,时杜甫在蜀,恐危及之;有说为玄宗幸蜀而作的,慨叹玄宗幸蜀为非计;有说为讽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而作的;有说李白只不过是蜀人自为蜀咏,极言蜀道之险以戒人而已。此诗唐殷璠(与李白同时人)所编《河岳英灵集》曾将其选入,题解谓“《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并未说及为何人何事而作。且此书编成于天宝十二载(753)以前,时“安史之乱”尚未发生(玄宗幸蜀和严武镇蜀皆以后事),所以前二说显然系后人附会,是无稽之谈。章仇兼琼在蜀任职,虽在“安史之乱”之前,但史载此人并无据险跋扈之迹,讽之自无必要。故此说亦不妥。李白蜀人,把蜀道和蜀中写得那么可怕,欲把桑梓之邦置于何地步?晋张载,蜀人,其《登成都白菟楼诗》即极写成都之繁盛,结尾二句云: “人生苟安乐,兹土聊可居。”与李所写正好相反。故自为蜀咏说,亦难于服人。至于有人说是什么歌颂祖国美丽山川,则更属凿空之谈。李白此诗可能是受阴铿同题诗结尾二句和张文琮同题诗构思立意的启发,融汇二诗作意,并结合自己当时求取功名之遭遇和在长安任职之经历而发挥的,他以蜀道之难喻仕途之难,以蜀中之险恶喻官场之险恶,既是劝人,也是诫己。诗当为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以后作。(关于贺知章于长安见李白时曾读到此诗的记载,属小说家言,不足为据)
此诗结构奇特。首先,于篇首、篇中、篇末三次发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呼告,以此联络全篇,紧张气氛贯彻始终;其次,中间穿插劝诫入蜀之意,亦凡三见,把静态的物象描写化为动态的意象展示,有入有劝,有情节贯穿其中;再次,把蜀道之难,依层次写来,先写秦蜀间此道开通之难,再写由秦入蜀行路之难,最后写蜀中之险恶,脉络十分清楚。
诗分三解,自“噫吁嚱”至“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第一解,写蜀道开通之难。诗一开始,即高呼蜀道之难,先声作势。接下去借神话传说写蜀道之由来。原来古蜀国开国甚早,从蚕丛、鱼凫二王开国到开明(王)有数万年之久,因高山阻隔,一直不与秦中相通。直到秦惠王时,因有五丁力士开山,然后才凿天梯(石级)、建石栈(栈道),开出一条由秦入蜀之道。这一解,用数字加以夸张,用神话、传说加以印证,写得气势磅礴,既突出了蜀道开通之不易,又预示了蜀道行走之艰难。自“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为第二解,写蜀道行走之艰难。蜀道是开通了,但真的要走过去,却绝非易事。这一解分两层。一层写地处秦地的太白山、青泥岭一段蜀道。太白山之高,可以挡回日车,鸟飞不过,最善攀登之猿亦发愁;青泥岭之险,盘旋而行,百步九折,到得山顶,头已顶天。“扪参”二句从人的感受写,不言高而高自见,不言危而危自在。写至此,插入劝诫,文势一缓;再插入悲鸟号木,子规啼月,从声音上加以渲染,以松缓之笔势深化蜀道之艰险。然后结合鸟声趁势照应开头,再次发出蜀道之难的呼告。至此松缓之气重又振起,进入第二层,写剑阁之险。这里山既高,离天不满尺,又峰峰相连。据《水经注·漾水》: “小剑去大剑三十里,连山险绝。”故有“剑阁重关”之称。“枯松倒挂倚绝壁”句,更是神来之笔,以极其醒目的物象衬出山峰之悬绝陡峭。高山下还有水,飞湍瀑流,响声如雷。一“争”字,一“转”字,把水势写活。以水衬山,益形这段蜀道之险。这一层险写完,再次插入劝诫,文势又一缓,不过语句、语势都转换了,更具有令人深长思之之意。已入剑门,进入蜀中,险已过矣,危已去矣,正可以松口气之际,文势又一转,进入第三解,写蜀中和锦城社会之险恶。“一夫当关”四句,是从晋张载《剑阁铭》“一夫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匪亲勿居”四句化出,但意思更明,文词更畅。要害之地,豺狼当道,你入蜀之人,刚脱自然险境,又进入人为险境。这里比山险更险,猛虎长蛇,随处皆是,使你无处躲避,君不见已杀人如麻矣。“磨牙”二句写得令人心惊胆颤。吮,吸也。全诗的惊险气氛,至此达到 *** ,而文势亦即陡然煞住,于无字处留下广阔空间供人思考想象。最后,把蜀道之难的呼告和劝诫之词结合起来写,文势又一次放松,从而缓缓收束。“锦城虽云乐”,有双重含义,一是肯定锦城有乐,这是事实;二又存在不乐的因素,关键是好人还是坏人当道。今则坏人当道,还是早还家为好。“侧身西望”句,是超脱诗外之笔,是诗人置身于秦中由拟想而发出的一声长嗟。按古时地理习惯,秦与蜀,一在东,一在西,故由秦望蜀为西望,由秦入蜀为西行。
李白二十五岁离开蜀中,仗剑远游,曾幻想凭自己的不世之才,不屈己,不干人,如大鹏之展翅,一举而居要位。把求仕之途看得十分平坦。谁知事与愿违,不但不屈己、不干人作不到,就是屈了己,干了人,也无济于事,在他求仕的道路上,横着大川,挡着大山。他在《行路难》一诗中说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就是把这一情况形象化了。蜀道难,前人已用此比喻求取功名之难了,这自然启发了李白,故他用蜀道之难比喻仕途之难,也就很自然了。求仕之难如此,然而一旦阻隔打通,仕途顺了,进了官场,进了朝廷,情况又如何呢?李白曾自信有回天之力,幻想一居要位,便可使海县清一,寰区大定,实现安黎元、清社稷的理想。谁知他眼前的朝廷、官场,比阻挡仕途的大川、大山更为险恶,这里简直是豺狼、猛虎、长蛇的世界,磨牙吮血,随时都在杀人、吃人。不但不是可以享乐的“锦城”,而且是可怕的魔鬼之窟。李白在长安三年,亲自尝到了这个滋味,随后不久,他又眼见一些正直官员被杀害和遭贬黜(如天宝六载裴敦复、李邕之被杖死,李适之被逼仰药自杀,大将王忠嗣被贬)。这血淋淋的官场现实,迫使他头脑清醒,认识到“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离开朝廷。他想到上述种种,侧身西望,怎不咨嗟不已。这,应该就是李白写《蜀道难》的本意,而以蜀道难比仕途之难,以蜀中险恶比官场之险恶,从而劝人不要再入险途,自蹈陷阱,应是《蜀道难》的真正的主题。
此诗除结构之奇外,艺术技巧上成功之处还在于善把神话传说糅入其中,善把夸张与想象结合运用,造成一种奇幻境界,加强惊险气氛;而把对具体物象的描写与人的行动、感受错综交织起来,又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在诗的布局和文势的发展上,他巧用三番呼告、三番劝诫,以连缀或穿插于诗的开头、中间、结尾,显得有张有弛,有紧有缓,文情迭宕,从而避免了单纯铺叙、描写而造成的平直感。诗的语言大开大合,长短、整散兼用,显得错落有致,读起来节奏感很强,从而加强了诗的感染力。
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由是称誉光赫。(孟棨《本事诗》高逸第三)
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任华、卢仝辈仿之,适得其怪耳。太白所以为仙才也。(沈德潜《唐诗别裁》)
《蜀道难》一篇,真与河岳并垂不朽。即起句“噫吁嚱,危乎高哉”七字,如纍碁架卵,谁敢并于一处?至其造句之妙: “连峰去天不盈尺,孤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砅崖转石万壑雷。”每读之,剑阁、阴平,如在目前。又如“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不惟刘璋、李势恨事如见,即孟知祥一辈亦逆揭其肺肝,此真诗之有关系者,岂特文词之雄!纷纷为明皇,为房、杜,讥严武,讥章仇兼琼,俱无烦聚讼。(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
太白以纵横之才,俯视一切。《蜀道难》等篇,长短句奇而又奇,可谓极才人之致。然亦惟青莲自为之,他人不敢学,亦不能学也。( 〔清〕田雯《古欢堂杂著》卷二)
以上对于蜀道难全诗赏析的问题的3点解答,由涂画吧(tuhuaba.com)小编收集与互联网,希望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川公网安备51010602001386号